保护文化遗产 · 我们在行动|功侔鲁壁:乐山安谷的国宝守护记忆与文明传承
1933年,华北烽烟渐起,北平故宫博物院的一万六千六百四十七箱文物踏上了漫长的南迁之路。这场被称为"国宝长征"的迁徙,横跨大半个中国,最终在四川乐山安谷镇的"六祠一寺"落地安放。在八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根脉的珍宝,在乐山百姓与故宫人的共同守护下安然无恙,创造了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如今,当人们走进即将开放的乐山故宫文物南迁陈列馆,那些泛黄的迁徙路线图、磨损的木箱复刻品,仍在无声述说着那段"典守者不敢辞其责"的壮阔历史。
陈列馆里的历史回响:从烽烟南渡到文脉永续
陈列馆主厅的"典守壮歌"主题展,以三大篇章串联起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推开题有"功侔鲁壁"的匾额大门,"国之瑰宝 烽烟南渡"展区率先将观众拉入1933年的危急时刻——玻璃展柜里,一份泛黄的《故宫文物南迁装箱清单》上,"毛公鼎""翠玉白菜"等国宝的名字清晰可见,旁边的动态影像正重现着文物从北平经上海、南京,再逆长江而上入川的艰辛,纤夫在险滩上弯腰前行,船夫用粗麻绳固定木箱,故宫职员欧阳道达在油灯下核对清单的身影,与乐山码头百姓肩扛手推搬运文物的画面交叠,7286箱珍宝就这样在1938年抵达乐山。
"乐山八载 功侔鲁壁"展区是展览的核心。巨大的数字沙盘上,三条西迁路线以光点动态呈现,其中安谷镇的光点持续闪烁八年,格外醒目。据了解,当时安谷的'六祠一寺'成了国宝的'避难所',9361箱文物在这里存放,占乐山存护总量的近六成。展区中央,1:1复刻的宋氏宗祠存放场景令人驻足:青瓦木梁下,数十个朱漆木箱整齐排列,墙上"仁义礼智信"的家规牌匾与故宫职员的值班表并列,无声诠释着"全民护宝"的深意。
数字互动区里,年轻观众正通过智慧触屏"拆解"文物南迁的密码,轻点屏幕,就能看到"翠玉白菜"在南迁途中如何被多层棉纸包裹、放入特制木箱;滑动指尖,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迁文物精品3D影像即刻呈现。
主馆之外,欧阳道达旧居还原了当年的生活场景,木桌上,砚台里的墨汁仿佛仍未干透,旁边是写了一半的《乐山存护文物日志》;床上,粗布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墙角的煤油灯灯芯还留着灼烧的痕迹。"欧阳先生在安谷住了八年,女儿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据说,"他常对家人说,守着这些箱子,就像守着整个民族的魂。"
从文化记忆到活态传承:守护精神的当代延续
"现在大家看到的陈列馆,是故宫文物南迁文化遗产保护的阶段性成果。"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研究院院长彭海军站在展馆中庭,望着"国宝的长征"五个大字,语气庄重,"但我们的目标不止于此。"他告诉记者,陈列馆将于今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届时将同步启动文创专区、研学基地和商业配套等,让游客沿着当年的迁徙轨迹,在宋氏宗祠看文物存放旧址,在古寺听守箱人的后代讲往事。"我们要做的,是让'功侔鲁壁'的精神从展馆里走出来,融入城市的血脉。"彭海军说道。
从1938年的紧急护宝,到2025年的文化传承,乐山安谷的青瓦白墙间,始终回荡着一个民族对文明的敬畏。当首批游客在9月走进陈列馆,触摸那些带着历史温度的展品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木箱、清单、旧居,更是无数普通人用生命铸就的文化丰碑。正如彭海军所说:"这场跨越八十年的守护,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明的延续,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使命,而是每个普通人对'我们是谁'的坚定回答。"